淺談戲曲服裝功能性

Spread the love

 

大家在孩提時,都有著模仿的學習經驗,我們會模仿最常接觸到的大人。裝扮就是一種學習的衝動,這種行為是生命的歷程,因此當我們在探討戲曲服飾的起源時,在有文字記載之下我們可以追溯到,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,當時俳優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雕型(註1)。戲曲人物腳色雖然是以四功五法(唱、唸、做、打)(手、眼、身、步、口)為創作主體。但是為了使觀眾一目瞭然,達到像不像三分樣舞台效果,服飾(戲服)裝扮就不可忽視,故而戲曲扮相和切末(道具)的使用,可以說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後,形成的一種劇場風格。(註2)
常言道:「人生如戲戲如人生」,當你在戲台下看戲時你會發現,戲曲在表現上跟現實生活大相徑庭,戲曲是一種吸睛的表演藝術,從聽覺上有鑼鼓音樂,視覺上則有長袖善舞誇張服飾傳人物之情,表内涵之意。(註3)
在宋代百戲影響下,載歌載舞成為傳統戲曲藝術的一大特色,誇張視覺享受正形成這一特色的重要部分。(註4)
服裝作為表演一部份還是需要表演者下功夫去適應的,當表演者還沒能掌握這類服飾物的運用方法之前確實都是累贅,而一旦掌握之後,服裝就都成為通了靈氣的藝術法寶。
以下列舉幾齣戲,談幾個運用服飾的例子:
《小宴》中呂布低頭一繞涮動雉雞長翎,使它在身邊的貂蟬臉上輕輕拂過,這愛慕、輕優的舉動包含著多少內容啊。

《挑滑車》高寵奮戰金兵金將時突然兩肩發力一抖,在背後小旗噗嚕聲響中人物威風大長,氣勢壓倒群敵。

《獅子樓》武松告狀反受刑杖氣憤萬分,在土兵提醒下決心親手除霸報仇,此刻左手搶涮袍襟、右腳勁踢大帶斜上左肩,右袖翻繞狠抓,頭上羅帽猛向前扣把相亮穩,剎那間滿腔憤怒似火山爆發噴射而出。

《打焦贊》楊排風出場時邁著輕俏的腳步,右手涮舞著穗調皮地走到台前再把辮穗向身後一拋,這燒火丫頭天真爛漫的特點與壯志將酬的喜悅,借助於辮穗的巧妙運用就形象、自如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了。

戲曲行頭服飾眾多,數不勝數,如頭上的散髮大蓬頭、紗帽翅條。手中的扇子、手帕、雲帚、牙笏、令旗、鞭子、拐杖、煙袋桿以及刀、槍之類等等。怎麼靜、怎麼動無不與人物的具體思想感情相關聯,並且不論演員穿戴佩掛任何服飾,怎樣翻轉舞動都需保持乾淨、利索、不纏繞、不散亂。否則便叫「沾卷」。(註5)

由於明傳奇的興盛,戲曲服飾在創造和發展的過程中,由於演員所塑造的角色鮮明,無形中促進了傳統戲服細緻化,使得戲服做工精良,並定制戲曲行頭的確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,使之趨於完美成熟。
基於「惜物」經濟及管理上的動作來表現,歷經數百年而有了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制度,明代戲班形成了行頭四箱,於是形成博統戲衣不拘泥於史實的穿戴風格。衣箱制的傳統一直沿用至今,目前則分成五類:大衣箱、二衣箱、三衣箱、箱、旗把箱,另外加上梳頭桌,放置化妝物品,統稱之為五箱一桌。(註6)

圖片來源:國光劇團

呂布戲貂蟬

資料來源:
戲曲表演因子之人因探討
戲曲行頭翎子於傳統建物裝飾應用之初探
http://dx.doi.org/10.29479/AA.200912.0005
戲曲服飾的發展與傳承
http://dx.doi.org/10.6796/HM.200806.0050